紅旗渠,是一個人工修建的灌渠位于河南安陽林州市,林州處于河南、山西交界處,曆史上嚴重幹旱缺水。
據史料記載,從明朝正統元年(即1436年)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,林縣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,大旱絕收30多次。有時大旱連年,河幹井涸,莊稼顆粒不收。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幹旱嚴重到"人相食"。
1949年林縣全境解放,随後縣政府組織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,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用水困難的問題。但由于水源有限,仍不能解決大面積灌溉問題。1959年,林縣再次面臨大旱,要解決水的問題,必須尋找新的可靠的水源,修渠引水入林縣。但是在林縣境内沒有這樣的水源,縣委把尋水的目光移向了林縣境外,想到了水源豐富的濁漳河。
1959年10月10日,林縣縣委召開會議作決定把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來,時任中共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發出了“重新安排林縣河山”的号召。專門研究"引漳入林"工程。1960年2月,林縣人民開始修建紅旗渠。
紅旗渠于1960年2月開工,當時正逢三年自然災害時期,全縣隻有150畝耕地、糧食3000萬斤、300萬元儲備金、28名水利技術人員,最高學曆為中等技術學校畢業生。
此外,在建設過程中,組織者對工程艱巨性認識不足,導緻某些需要緊抓快幹的關鍵工程不能按時拿下,工程的質量和安全性以及進度都無法得到保證。
再多困苦也難不倒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。資金短缺,民工們就帶着家裡的鐵镢、鐵鍬、小推車上了工地,自己動手,想盡各種辦法解決住的問題,在10年的修渠中,住地再難再苦,可是整個工地上沒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錢蓋過一間房子。技術短缺,指揮部發動群衆,在全縣招收燒制石灰的能手。對于技術人才,指揮部工作人員不辭辛苦,翻山越嶺徒步90多裡登門邀請,保證了建渠的順利進行。
據不完全統計,紅旗渠總幹渠和三條幹渠共長172.1公裡,各種建築物722個,總投資為4236.98萬元,其中國家補助款僅僅868.98萬元,大部分都是靠林縣人民精打細算自行解決。比如劈山開渠需要大量炸藥,林縣各生産隊便多積有機肥,把節省下來的化肥硝酸铵配上鋸末、幹牛糞、煤面碾碎制成炸藥;當時買1公斤炸藥需要1.6元,而自制炸藥每公斤才0.45元;修紅旗渠共使用炸藥2740噸,林縣人民自己就制造了1215噸。在施工中,他們還設計了空心渡槽、雙孔隧洞,發明了空中運輸線、土罐車、土吊車、土鐵軌,創造了明窯燒石灰、自制炸藥、大炮爆破等施工方法,不僅提高了工效,保證了工程質量,也節省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。
紅旗渠修建10年當中,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,先後有81位幹部和群衆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。其中年齡最大的63歲,年齡最小的隻有17歲。其中包括紅旗渠總設計師吳祖太,他在接到設計紅旗渠的任務後,不畏艱險,翻山越嶺,進行實地勘測。期間他遭遇了母親病故和妻子救人犧牲的巨大變故,仍沒有停下手中的工作,堅持奮鬥在紅旗渠建設的第一線。1960年3月28日下午,吳祖太聽說王家莊隧洞洞頂裂縫掉土嚴重,深入洞内察看險情,卻不幸被洞頂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,奪去了年僅27歲的生命。
紅旗渠的建成,徹底改善了林縣人民靠天等雨的惡劣生存環境,解決了56.7萬人和37萬頭家畜吃水問題,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,糧食畝産由紅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.3公斤。被林州人民稱為"生命渠"、"幸福渠"。紅旗渠是毛澤東時代林州人民發揚“自力更生,艱苦創業、自強不息、開拓創新、團結協作、無私奉獻”精神創造的一大奇迹,全長1500公裡的紅旗渠,結束了林州十年九旱、水貴如油的苦難曆史。
紅旗渠是黨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豐碑,紅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傳家寶。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,林州人民不斷賦予紅旗渠精神新的内涵,将中華民族艱苦奮鬥的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,譜寫了氣壯山河的“戰太行、出太行、富太行”創業三部曲,實現了林州由山區貧困縣向現代化新興城市、生态旅遊城市的跨越。
林縣人民在建設這項驚天地、泣鬼神的偉大工程中,鍛造了氣壯山河的"紅旗渠精神"。紅旗渠已不是單純的一項水利工程,它已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征。
今天的紅旗渠已不是單純的一項水利工程,紅旗渠精神以獨立自主為立足點,以艱苦創業、無私奉獻為核心,以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為導向,既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勤勞、勇敢的優良傳統,又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,它與偉大的井岡山精神、長征精神、延安精神、西柏坡精神等一脈相承,構成了偉大民族精神的主旋律。紅旗渠精神蘊涵了不忘初心、繼續前進、開拓進取、紮實工作、領導垂範、黨員帶頭等内涵,這些内涵無不體現了黨的先進性。
來源:紅旗渠官方網站
編輯:楊雨軒
責編:張多
審核:唐志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