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論學習教育

您的當前位置: 首頁 > 黨建思政 > 理論學習教育 > 正文

羅亦農的紅色故事

日期:2023-01-17 18:00浏覽數:

這一走,羅亦農再也沒能回家!

置身在大革命的洪流中,他要盡快實現自己的理想。五卅運動、北伐、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……雖然回國後他也曾離家很近,工作地點與家鄉僅一江之隔,但他總是安慰自己:下次吧,等下次……然而,投身于革命鬥争中的羅亦農沒有等到下次機會。

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的羅亦農于1921年底轉入中國共産黨黨員,被推選為中共旅莫斯科支部書記,同時介紹劉少奇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。1925年3月,在莫斯科學習四年的羅亦農按黨組織要求回國,任中共廣東臨時委員會成員,後任中共廣東區委宣傳部長,參與組織和領導省港大罷工。同年10月,調北京任中共北方區委黨校校長,12月起調任中共上海區(即江浙區)執委會書記,後兼任上海區執委會軍事特别委員會書記和農民運動委員會主任。

1926至1927年,羅亦農與趙世炎等人兩次領導上海工人舉行起義,雖未成功,但他們沒有氣餒。當記者問及“當時中國共産黨的發展舉步維艱,羅亦農為何還能堅信‘最後的勝利一定是我們的’?”時,龍正才說:“這與他堅定的無産階級世界觀有關。他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者,他能充分認識到人民群衆的力量與作用。” 

羅亦農從不消沉的意志一直鼓舞着他開展革命活動。1927年3月21日,羅亦農與陳獨秀、周恩來、趙世炎等一道,成功指揮發動了上海工人武裝起義。

3月21日,上海80萬工人開始罷工,學生開始罷課,商人開始罷市。總罷工實現後便馬上轉入武裝起義。武裝起義以工人糾察隊為先鋒,按照預定計劃攻打各警署和兵營。起義工人攻下市電話局、電報局,占領警察局和兵營。法商電車公司的500多人的工人糾察隊隻有5支手槍和40把斧頭,他們攻下南市第二警察署并打開南市衙門,釋放了被關押的政治犯。許多政治犯來不及砸斷腳鐐和手铐,立即帶領工人糾察隊去武器庫取出槍支彈藥,得到武器的起義工人,又沖擊敵人的堡壘。在戰鬥中,市民奮勇助戰,為起義工人修築工事;大小飯店的店員趕制食品,供應前線;在工人武裝的強大攻勢下,敵人挂起白旗繳械投降。

武裝起義的成功給國民黨反動派帶來了沉重的打擊,同時也遭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報複。此後,蔣介石發動“四·一二反革命政變”,大肆捕殺共産黨員和人民群衆,上海一片白色恐怖,中國革命的形勢十分危急。

在這樣密集的血腥屠殺面前,羅亦農在泥城橋旅館召集八十多人的大會,他說‘你們看,國民黨那麼狠,但他們沒有把我們殺光嘛。他殺得光我們嗎?共産黨人越殺越多,就像割韭菜一樣,越割越多。’他堅信,中國革命一定會勝利,所以他從不灰心,始終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。

此後,羅亦農奉命調離上海,到武漢參加黨的五大,并當選中央委員。1927年5月至9月,他先後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、中共湖北省委書記。在黨的八七會議上,羅亦農和大多數同志一起,堅決反對黨内對于國民黨右派的右傾錯誤政策,主張用革命的、武裝的手段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。會上,他被選為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。不久,又被選為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,先後擔任中共中央軍事部代部長、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、中共中央組織局主任等職,負責領導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四川、安徽、陝西等省的工農革命與黨的工作,成為黨的重要領導人之一。1927年底離開武漢前往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工作。

為籌備召開黨的六大,羅亦農置個人安危于不顧,冒着極大危險,到湖南、湖北等地了解情況,在上海聽取各地同志彙報情況,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,為黨制定全國革命鬥争方針作準備。他還與瞿秋白一起拟寫提交六大的《黨綱草案》。正當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,即将赴莫斯科召開黨的六大之際,1928年4月15日,因叛徒出賣,剛剛約見完鄧小平的羅亦農,在上海英租界被捕。

由于羅亦農在中共中央的地位和影響,蔣介石命令陳立夫從南京趕到上海處理羅亦農一案。面對敵人的審訊,羅亦農除了告訴他們自己公開的姓名和身份外,一句話也未多講。氣得陳立夫破口大罵:“這就是共匪的領袖!比茅廁裡的磚還要臭,還要硬!”就在周恩來、陳赓和顧順章等中央特科的同志積極準備營救時,蔣介石從北伐前線——山東曲阜發給陳立夫“就地槍決!”的指示。

羅亦農在獄中寫下“慷慨登車去,相期一節全。殘軀何足惜,大敵正當前”的絕命詩,于4月21日,在上海龍華從容就義,犧牲時年僅26歲。

聞此噩耗,周恩來悲痛不已。為了不驚動左鄰右舍,他把臉浸入有水的臉盆裡,邊哭邊洗,邊洗邊哭……

1928年5月30日出版的《布爾什維克》第20期上,中共中央在頭版頭條發表題為《悼羅亦農同志》的專文,寫道:“亦農同志被害了,中國無産階級失去了一位最熱烈的領袖,中國共産黨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戰士。”“羅亦農同志的熱烈的革命精神,可為中國共産黨全黨黨員的楷模。”“他的死是莫大的損失!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來源:中國青年網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編輯:袁培捷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責編:張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審核:唐志文

 

上一條:保衛同志的“革命老媽媽”鄭月梅

下一條:孔繁森:領導幹部的楷模

【關閉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