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論學習教育

您的當前位置: 首頁 > 黨建思政 > 理論學習教育 > 正文

一家四代守護紅色标語

日期:2022-11-29 18:00浏覽數:

在于都縣禾豐鎮堯口村土圍組,村莊中矗立有4棟典型的客家風格民居。土圍紅軍标語是這棟尹氏民居,民居建于清光緒年間,坐東朝西,懸山頂,土木結構,一進二廳三橫,下廳右側設木梯通二樓。紅軍标語分布于尹揚珍民居内外牆上,其中以内牆居多,共計180條。标語均為墨書,主要内容為“建立全國蘇維埃中央政府”“建立工農兵的政府”“打土豪分田地”“紅軍是工農的軍隊”等,落款為“中國工農紅軍三軍團二師”。土圍紅軍标語分布面積大,數量多,字迹清晰,為研究中央蘇區史提供了實物資料。

土圍紅軍标語尹揚珍民居的主人叫尹善祥,今年58歲,尹善祥有兄弟四人,他為老大;老二叫尹善慶,今年53歲,在家務農;老三叫尹善行,今年49歲,在本地開辦了一家制衣廠;老四叫尹善祺,今年45歲,在泉州開店安裝電梯。尹善祥說,祖父叫尹星階,1897年出生,祖父在三兄弟中,排行老三,于1957年去世。祖母叫劉圓面,生于1902年,禾豐鎮亭子村人,1979年去世。祖父尹星階是位私塾先生,畢業于于都昌村中學,蘇區時期,擔任堯口鄉蘇維埃政府文書,紅軍北上長征後,祖父一直在村裡的家族教私塾。解放後,祖父在本地的河裡村小教書,直至去世。

尹善祥說,小時候,祖母對他講了許多紅軍的故事。祖母說,住在我們家的紅軍機槍連連長叫朱培燦。那段時間,朱培燦連長帶領戰士們幫助他們家裡種花生、大豆,從來不會叫苦叫累。有一天,朱培燦連長找到祖父說,再過幾天,部隊就要離開了,請多保重身體,等打完勝仗,還會回來看你們。說完,朱連長将一支鋼筆和一個小長箱送給了祖父,那個小長箱長45.5厘米、寬13厘米、高10厘米,裡面有二層,兩側配有提手,外面包着真皮,兩頭還釘了銅釘,内襯樟木闆,非常精緻小巧,既可以放置一些貴重的物品,又可以作枕頭。這二件物品,祖父一直以來視如珍寶,晚年時候還會經常拿出來看,一看就是大半天,看得是滿面淚痕。後來不知怎地,那隻鋼筆遺失了,但這隻小長箱一直保存下來,傳給了父親,又傳給了我。第三天,紅軍部隊開拔,尹屋的男女老少都趕來送别,大家站在村口道路兩邊,有的給出征的戰士送雞蛋、花生、米果、草鞋等,有的鄉親相互抱在一起流涕痛哭,有的說親人呀,你們打完勝仗一定要回來!大家依依不舍、淚流滿面,場面令人無比動容。

部隊走了不遠,剛到禾豐與豐田交界的隘上,突然與國民黨軍相遇,雙方發生激烈的戰鬥。在此次戰鬥中,朱培燦連長不幸中彈,英勇犧牲,年僅29歲。戰士們将他的遺體擡回至尹氏宗祠的後山,安葬在松山背埂上。當時,祖父、祖母痛不欲生;後來,祖父心裡暗暗決定,一定要照看好紅軍墳地。每年清明,祖父都會去他的墳頭挂紙祭祀。自那時起,從祖父、祖母,再至父親,又至我,及我的兒子,我總是向他們述說,這裡埋葬了一位紅軍機槍連的連長,直到現在。祖母說,還有一名紅軍傷員,叫劉德勝,瑞金謝坊鄉人,時任紅軍團部警衛員。部隊從會昌西江小密打過來,在新陂打了一仗,劉德勝腿部中彈,受了重傷,當時昏迷不醒,戰鬥結束後,無法随部隊轉移。後來,被同宗族的爺爺尹慶嘉、奶奶華女等人發現,冒着生命危險把他從戰場上擡回我們家中,那時祖父去山中采草藥,與祖母一起幫劉德勝治療,給他清洗傷口、敷藥,請郎中診治,經過大家無微不至的照料,劉德勝傷情逐漸好轉。傷愈後,尹慶嘉、華女等人不畏艱苦、爬山涉水,又把劉德勝送回他的老家瑞金謝坊鄉新圩,與他的妻兒一家團圓。後來,劉德勝囑咐他的二個兒子劉廣州、劉福州,永遠不能忘記恩人,每年都會來堯口尹屋聯系,至今他們的後人還相互保持來往。

尹善祥說,父親尹揚珍,1938年生,在尹屋小學當過教師、校長,從教50多年直至退休,2017年去世,享年80歲。父親常常告訴我,要我好好保護紅軍标語,記得小時候,我很頑皮,拿木炭在牆上亂塗亂畫,當時父親還在學校教書,回家被父親知道後,他狠狠地打了我一頓,說這些是紅軍的東西,非常珍貴,要好好保護。每當來了遊客參觀,尹善祥就笑着迎上前來,推開他家舊居大門,頓時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條紅軍标語:工農勞苦群衆解放萬歲”“男女平權”“實行8小時工作制”……這時,尹善祥打開向遊客講解的話匣,當初紅三軍團二師一個機槍連駐紮在這裡,戰士們就在屋内屋外寫上各種标語,鼓舞士氣,宣傳政策。

對于那段曆史,從小在祖母的熏陶下,尹善祥已經十分熟悉。他說,我家幾代守護這裡,祖母去世時囑咐父親和我,千萬要守好這些标語。雖然自己現在不在老屋居住,但每天都要來這裡看看。尹善祥說,其一家四代都是紅軍标語的守護人,祖父、父親一輩子保護着紅色舊址,如今其兒子、将來孫子,都将接過此項光榮任務。

我們相信,革命舊址在這些守護人的辛勤努力下,正煥發出勃勃生機……

來源: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

編輯:餘依蕊

責編:張多

審核:唐志文



上一條:革命烈士劉胡蘭

下一條:“龍潭虎穴”建奇功

【關閉】